首页 资讯 正文

网络中国节·端午丨甘谷:麦香里的“谷角儿” 传承千年的亲情纽带

体育正文 37 0

网络中国节·端午丨甘谷:麦香里的“谷角儿” 传承千年的亲情纽带

网络中国节·端午丨甘谷:麦香里的“谷角儿” 传承千年的亲情纽带

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(chéngjiàn) 通讯员 何乐 王瑷萍 端午节前夕,甘谷县金山镇水家岔村的(de)空气中(zhōng)弥漫着浓郁的麦香。村民们围坐在土灶旁,用传统技艺烤制一种名为“谷角儿”的花馍馍,以独特的美食和习俗迎接佳节(jiājié)。 这种承载着吉祥寓意与乡土情怀(qínghuái)的(de)端午传统,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 记者在水家岔村走访时看到,村民们正忙着用今年的(de)新麦面粉做“谷角儿(jiǎoér)”,大家一边将鸡蛋、苦豆粉加入发酵好的面团揉制,一边用自制的工具,在做好的面饼上(shàng)捏起“谷角”、刻上各种花纹…… 这就是甘谷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,其外形酷似锅盔,但制作工艺更为讲究,有五谷丰登、家庭和美等美好(měihǎo)寓意(yùyì)。 “到端午的时候,我们就一起做(zuò)‘谷角儿(jiǎoér)’,不光看起来有食欲,这上面的各种花型也代表着吉祥的意思。”村民苏巧娃介绍。 制作“谷(gǔ)角儿”的关键在于烤制,在甘谷,一种家家户户门口不起眼的自制小“土灶”就是制胜(zhìshèng)法宝,往往由(yóu)经验丰富的村民掌控火候,用新麦秸秆将“土灶”加热,然后放入“谷角儿”进行焖烤。 传统土灶和燃料(ránliào)的选择,让每个出炉的馍馍都金黄透亮,外酥里软,最大(zuìdà)程度保留了面粉最原始的香味(xiāngwèi)。这种“土办法”代代相传,既是技艺的延续,也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。 村民田贵梅介绍,这种土法(tǔfǎ)烤制的馍馍颜色格外黄亮,味道香甜。同时,用秸麦秆烧的灶有一股格外的麦香味(xiāngwèi),且麦香味特别浓。 “谷角儿”不仅是一种美食,经过千百年的(de)传承,这种花馍馍被赋予了(le)深厚的亲情文化。 据(jù)当地(dāngdì)文献记载,甘谷县端午节习俗“送谷角儿”始终是亲情表达的核心。 老辈人认为,端午时节麦收刚过(gāngguò),用新麦制作的美食寄托着对丰收的庆祝和对未来的祈愿(qíyuàn)。小辈们在端午前(qián)带上“谷角儿”探望长辈,也就成了流传至今的习俗。 村民蒋启奥告诉记者:“我(wǒ)老妈特意做的‘谷角儿’也准备好了,我马上就要去(qù)我老丈人家了,这是我们甘谷的一种习俗,每年端午的时候(shíhòu)都得去一下老丈人家。” 在甘谷,过端午还有(háiyǒu)门楣插柳、彩线编手钏等习俗,但烤制美食(měishí)“谷角儿”在当地延续最久也最广,这种美食早已超越食物的(de)范畴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亲情与乡愁的符号。 当麦香再次飘散在村头巷尾,甘谷(gāngǔ)人用双手和匠心,守护着(zhe)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味道。
网络中国节·端午丨甘谷:麦香里的“谷角儿” 传承千年的亲情纽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